|
一个人与一座城的缘你只要守住了你的内心,你就守住了这座城市,也守住了你一生的方向。 乡村童年,时常扛着脑袋望着天空的夕阳发呆,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之外,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,我一点也不知道。一本地区“革委会”编的《读报手册》让我知道了祖国伟大的首都北京和安徽省省会合肥。 从没出过远门的我那时候就想,这辈子如果去不了北京见毛主席的话,最起码要去一趟合肥,在我当初幼稚的想象中,省会离首都最近,离首都近,离毛主席自然就近了。 第一次到合肥是1980年秋天从安师大来看望考上安大的同学,灰蒙蒙的楼房又矮又旧,缓慢的公交车拖着黑烟在长江路上来回穿梭,安大被包围在一片农田和菜地之中,从三里庵抄近道走过去,是一段泥泞的土路,省会合肥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是——长江路上“淮上酒家”菜的味道比我们学校食堂好多了。 尽管如此,大学毕业时,大家还是想分到合肥,毕竟是省会城市,我也算其中之一,可1983年夏天,拿到毕业派遣证一看,证上决定我卷铺盖回老家。登上返乡列车,我想,这辈子与合肥是彻底无缘了。那一年我弟弟从另一所学校分到省外贸,这使我在后来的几年里,以游客和探亲的身份溜进合肥几次,现在我的老相册里有几张在逍遥津和稻香楼拍的彩照,完全是匆匆过客、到此一游的表情,因为每次来我都觉得这是别人的城市。 1991年我从武汉华中师大研究生毕业,9月底我在华师宿舍等一个湖北黄冈的同学,我们约好了一起去深圳闯荡。不巧,这位同学老婆刚好生小孩,我只能焦急地等待。等了四天,同学终于来了。可就在出发前一天,合肥的一个朋友给我发来了加急电报,说省城一家报社要扩版,需要我这样的人,电报的最后两个字是“速来”! 许多年后,我一直在想这件事,为什么偏偏在去深圳的节骨眼上,同学的老婆生孩子了;为什么合肥的加急电报偏偏在出发前一天发来了,要是晚一天呢,连个收电报的人都找不到,那时候可没有手机、电话。 后来,我相信不只是人和人之间有缘分,人和一座城市之间也有缘分。命中注定了我与合肥有缘。 缘分难得,有缘份,理当倍加珍惜。1996年我原先供职的一家出版社版号管理出了事,我作为副社长,难辞其咎,于是我决定离开合肥,准备重回学校教书,当时已经联系好了福建和广东的两所高校,其中广东一所高校一再催我过去试讲,但在临出发前一刻,我犹豫了。我想,生活中即使有诸多变故和不顺,它并不是由这座城市造成的,你只要守住了你的内心,你就守住了这座城市,也守住了你一生的方向。 2004年省里安排作家挂职深入生活,我也不知上面是怎么决定的,把我安排到了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挂职,此时,我不仅是合肥市的一名市民,还成了合肥市的一名干部,那一年“合肥市党政机关电话号码簿”上出现了我的名字。 我很珍惜这一缘分,举一个例子能说明我挂职时的工作态度。专业作家平时不要坐班,而我在开发区挂职期间,天天上班,一天不落,拆迁现场、社区学校、企业厂区,接待参观、招商洽谈、考察调研、创办刊物、处理新闻事件,身体力行,全身心投入。我离开开发区已经五六年,但那里的许多朋友每年都会邀我过去叙旧,还把我称作“老领导”,其实他们也知道我并不是什么领导,这种叫法很大程度上是对我当年工作态度的一种尊重和认同。而在我看来,这是我与合肥这座城市缘分的真实延伸和具体实证。 有一首歌叫《谁不说俺家乡好》,合肥是我现在的家乡,或第二故乡。一个人对于家乡的情感,就像对于父亲,或对于儿子。他们即使有太多的缺陷和丑陋,你也会宽恕和容忍,这是一种血脉相承的亲缘取向,而且在与别人提起家乡时,难免会尽挑体面和光荣的字句。今年在重庆开会时,一位朋友向我转述了他的朋友对合肥的感受,“听说你们合肥很干净,很舒适,城市很漂亮。”我听了很高兴,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,表面上却装得很谦虚地说:“过奖了,不过合肥市中心的环城公园是原生态的森林公园,这在全国倒是没有的,这几年“大建设”把新城建到巢湖边上去了,城市规划都是外国人做的,地铁一号线首先是从滨湖动工的。”语气平静中流露出得意与自豪。我有时候也很怀疑这种城市自恋情结是不是有些浅薄,但纵深一想,你对自己家乡的维护,相当于对父亲或儿子的扞卫。很正常!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十年,当年一个北京的朋友来合肥,住黄山大厦,吃完晚饭,带朋友从黄山大厦走到三孝口然后又往回走,长江路两边灯光昏黄,建筑灰暗,两个人百无聊赖,朋友很不高兴地说:“说好了去你们合肥的市中心看看,你却把我带到这条偏僻的马路上。”那一刻,我哑口无言,像是被抽了一耳光。其实,作为一个平头百姓,合肥与你究竟有多少联系呢,还真难说,但那一刻感情很受伤,却是真的。今年4月,老家来了几个人,我开车带他们到政务文化新区看了看,他们站在天鹅湖边,全都愣住了,一位见过世面的老支书对我说:“我以为这么多高楼、这么漂亮的地方,只有南京才有……” 我是合肥的新移民,我与这座城市更多的是一种缘分。合肥接纳了我,也提升了我,我的人生进步与发展是在合肥这片土地实现的,我的儿子从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到大学都是在合肥完成的,他会讲标准普通话和地道的合肥方言,而我老家的方言,却一句也说不出来。合肥之于我儿子,已然是根之所在。许多年后,我儿子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时肯定会这样说:老家合肥。 |